据报导,2025年11月5日,JPEX暴雷案迎来首次正式检控。此次检控由香港警务处商业罪案调查科(CCB)发起,涉案人数多达13人,包括6名JPEX核心成员,以及7名场外找换店(OTC)经营者和网络红人(KOL)。
案件回顾:JPEX暴雷始末
这次检控的成功展开,也标志着JPEX案刑事程序的正式启动。商业罪案调查科总警司黄志光在记者会上表示,这是JPEX案第一轮检控,控罪主要涉及串谋诈骗、洗黑钱、妨碍司法公正,以及以欺诈手段或罔顾实情地诱使他人投资虚拟资产等。
时隔两年多,很多用户已经忘了JPEX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些新用户甚至从未听说过。JPEX案发生于2023年,是香港史上最大虚拟资产诈骗案,涉案金额超16亿港元,致2700名投资者蒙受损失。该平台在未获牌照的情况下运作,以虚假高回报招揽用户,最终于2023年9月崩盘。
但平心而论,涉案金额超一亿美元的加密金融诈骗案在亚洲确实罕见。更何况JPEX并非简单的"虚拟资产诈骗案"——其规模史无前例、涉案人员复杂、资金链跨境庞大。更重要的是,它撕开了监管过渡期最深处的阴影:无牌经营、虚假监管叙事、高回报陷阱、KOL推广乱象......可以说JPEX集齐了加密金融诈骗的几乎所有形态。
更深层次看,此案也暴露出因"创新"与"监管"长期矛盾积累的系统性风险。
两年调查、80人被捕、2700名受害者、损失超16亿港元、主谋被国际刑警发红色通缉令......JPEX案早已不仅仅是"香港最大加密暴雷案",而是足以被写入香港虚拟资产监管史的标志性案件。
JPEX案全回顾: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JPEX是2020年成立的加密交易所,总部位于迪拜,自称是"全球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和"日本加密货币交易所",并宣称持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迪拜VARA的金融牌照。
随后戏剧性转折来了:JPEX玩了一手经典的"概念偷换"。根据证监会调查,这些"牌照"仅适用于外汇服务,不能支持虚拟资产交易;至于所谓"日本加密货币交易所",日本金融厅和迪拜VARA均澄清JPEX未获授权运营。
舆论永远是把双刃剑,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反噬。JPEX在香港开展大规模广告投放(如地铁站、巴士车身、商场外墙等),配合场外找换店及社交媒体KOL推广,初期获得极大关注。毕竟在两三年前的监管环境下,如此明目张胆的广告投放极为罕见。当然,这也是为何7名OTC经营者和KOL会成为被告。
2023年6月
香港政府推出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发牌制度,要求所有平台必须取得证监会(SFC)批准,才能向散户提供服务。但JPEX并未申请牌照,继续在无牌状态下运营——为即将到来的崩盘埋下"炸弹"。
2023年7月初
内地用户开始出现提现困难。起初人们以为是个别问题或区域限制,但JPEX接下来的操作瞬间引爆舆论,JPEX跑路传闻开始蔓延。
2023年7月18日
内地用户"于先生"遭遇提现问题后,被JPEX邀请"亲赴香港场外找换店解决问题"。其入境后在上水剑桥广场附近的新运路与啄援道交界处,遭不明人士伏击殴打,额头及鼻子擦伤。经警方逮捕审讯,证实施暴者为JPEX投资公司高管。
诱骗维权散户来港实施围殴的行为,在整个加密交易所史上闻所未闻,性质极其恶劣。此事已无法遮掩,消息迅速扩散。香港知名论坛LIHKG开始出现内地用户发帖投诉"提现失败",称平台诱骗受害人来港"解决资金问题"后安排伏击。
原本以为发生这种事,JPEX会低调行事。不料在被证监会警告虚假陈述及涉嫌非法围殴后,推广活动仍在继续。
2023年9月13日
香港证监会针对JPEX发布题为《无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警告声明》的公开警告。该声明核心内容如下:
• JPEX无牌经营,违反6月1日生效的VATP发牌制度
• JPEX通过社媒网红和KOL(如Instagram宣传帖文)及场外找换店,虚假宣称持有美加澳及迪拜VARA金融牌照
• JPEX早在2022年7月8日就被列入证监会警示名单,其产品涉嫌"存款/收益"安排、非法集资,众多散户投诉无法提现或蒙受损失
• 证监会要求所有KOL和场外找换店立即停止推广JPEX及相关服务和产品
2023年9月13日
在证监会如此直接的公开警告后,按理说JPEX该有所整改。但JPEX接下来的操作却更令人费解。声明发布仅数小时后,JPEX迅速在官网和博客回应,声称证监会行为是"证监会的无理打压,迫使我们考虑撤回在香港的牌照申请,并相应调整未来政策发展。证监会应就破坏香港加密货币发展前景负全责。"
JPEX在博文中称,早在2023年2月就公开宣布计划在香港申请加密交易牌照,并将香港视为重点市场,但因证监会声明"与Web3政策相冲突",正在考虑撤回牌照申请并调整地区策略。
看似指责香港当局不作为、待遇不公的声明,意外成了平台未获牌照的自证——直接加剧投资者恐慌。投诉量从声明前的数百宗激增至1600多宗,大量用户涌向场外找换店求助,平台流动性危机公开化。
无论是银行还是交易所,流动性危机的后果都极具毁灭性。例如FTX案例中,流动性枯竭就是导致其破产的首要推手。
2023年9月17日
仅四天后,JPEX在官方博客再发公告,再次强调香港监管机构"不公平对待"导致JPEX遭遇大规模负面报道,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公告还提到其第三方做市商"恶意冻结"平台资金,进一步加剧危机。
JPEX强调这不是平台自身问题,而是外部因素导致,承诺将恢复流动性并逐步调整费率。公告同时确认,Earn服务将于9月18日全面暂停交易,用户无法新增订单。与此同时,JPEX将USDT提现手续费从原本10 USDT提高至999 USDT。考虑到JPEX每笔交易最高提现限额仅1000 USDT,用户实际只能提现1 USDT——相当于"冻结用户资产"。
虽然JPEX解释称这是"因应业务变化"的必要调整,但未给出恢复时间表,引发社区和用户最大程度恐慌。"即将跑路"的传言愈演愈烈。截至9月18日,警方报案数量达到1641宗,涉及损失约12亿港元。
2023年9月18日
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展开代号"铁关"的突击行动,搜查20个场所,首批拘捕8名嫌疑人,现场查获现金、电脑及文件。警方行动速度之快,在整个加密行业史上都属罕见。
2023年10月
JPEX案被捕人数增至28人,包括28岁KOL蔡晓童(币少)等人。
2025年11月5日
这就要回到本文开篇的报道:半个月前,经过两年调查,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正式检控16人。
为什么JPEX能在监管升级后的香港急速扩张?
很多人疑惑,这样一家"三无"交易所(无牌照、无透明度、无合规)为何能快速崛起。其实JPEX的崛起毫不神秘,它集齐了过去十年亚洲出现过的所有庞氏骗局和交易所骗局模板:高回报、假牌照、KOL炒作、线下广告轰炸......但真正让其能在香港爆发式增长的是这个:
它利用了监管制度升级与公众认知转变之间的空隙。
1. 香港当时处于混乱的Web3"政策窗口期"
2023年起,香港在战略层面推动虚拟资产政策:
• 官员公开支持Web3
• 发牌制度(VATP)正式实施
• 海外平台和资金快速聚集
• 香港要成为亚洲虚拟资产枢纽
在这种政治和政策势头下,"香港欢迎加密资产"的大氛围盖过了细节。
普通投资者错误认为:
"既然香港支持Web3,这里的平台肯定安全。"
但事实恰恰相反:2023年夏季是监管最混乱的时期,也是平台最容易"浑水摸鱼"的时刻。
政策宣示与监管落实的"时间差",正是JPEX最熟练钻营的漏洞。
2. 大规模广告制造"合规幻觉"
JPEX最成功的不是技术而是广告——铺满地铁、机场、巴士和商场外墙。如前所述,这种明目张胆的广告投放加密史上绝无仅有,让JPEX看起来像:
"有实力有背景、敢公开打广告的大平台"
广告的心理暗示极其强大:真正的骗局不会躲在阴影里——它们往往站在最亮处。
3. 虚假海外牌照+KOL背书形成"信任闭环"
用户之所以深信不疑,是因为JPEX构建了虚假合规叙事:
• 宣称在多国持牌
• 用监管机构logo暗示背书
• KOL保证"这些牌照都查过了,非常安全"
• 场外找换店员工向散户保证"香港监管严格,JPEX肯定没问题"
散户以为自己做了"尽职调查",其实所有信息都是伪造的。
JPEX的操控手法并不高明——它只是精准击中人性的弱点:
合规幻觉+KOL制造的安全感=你根本不需要思考。
4. 高回报制造无法抗拒的激励陷阱
JPEX最吸引人的是其Earn产品,承诺年化收益率:
• BTC 20%
• ETH 21%
• USDT 19%
这吸引了大量投资者。通过场外找换店和社媒KOL推广,平台营造出"低风险高回报"的形象。
JPEX之后香港虚拟资产市场将走向何方?
JPEX影响深远。短期监管收紧是必然。如果观察香港加密政策会发现,虽然政策框架已落地,但审批仍极其严格,成功获批机构寥寥。
很明显,JPEX之后香港不会再允许第二个"JPEX"出现。持牌平台将成为唯一入口。虽然这意味着行业会更健康,但竞争也会更激烈。

交易所
交易所排行榜
24小时成交排行榜
人气排行榜
交易所比特币余额
交易所资产透明度证明
资金费率
资金费率热力图
爆仓数据
清算最大痛点
多空比
大户多空比
币安/欧易/火币大户多空比
Bitfinex杠杆多空比
新闻
文章
大V快讯
财经日历
专题
ETF追踪
比特币持币公司
加密资产反转
以太坊储备
HyperLiquid钱包分析
Hyperliquid鲸鱼监控
索拉纳ETF
大额转账
链上异动
比特币回报率
稳定币市值
合约计算器
期权分析
账号安全
资讯收藏
自选币种
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