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170亿美元的教训:零售资本如何将比特币代理投资变成痛苦交易》

2025-10-19 00:25:20
收藏

加密热潮的残酷对称性

每个加密热潮都存在一种残酷的对称性:一个源于自由的理念最终被包装、证券化,并以高昂溢价重新出售给大众。10X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散户投资者试图通过Metaplanet、Strategy等上市"数字资产储备"公司间接持有比特币,已累计亏损170亿美元。

纸上完美的逻辑陷阱

表面上看,这个逻辑无懈可击——既然这些公司自身持有比特币,何须费力管理私人钱包或忍受ETF的低效?Strategy甚至将这种"策略"包装成投资圣经,引发从东京到多伦多的企业模仿浪潮。

到2025年中期,数十家中小型"比特币储备"公司涌现,有些是真心布局,有些则纯粹投机,都将自己标榜为比特币上涨的纯粹代理。

估值漂移的致命缺陷

但存在一个致命缺陷:估值漂移。10X研究指出,在市场狂热巅峰期,这些股票的股权溢价达到荒谬水平。某些公司的交易价格比每股比特币净值高出40-50%,这完全由动量交易者和散户热情驱动。据外媒报道,这已不再是比特币敞口,而变成了群体心理敞口。

当10月比特币回调13%时,对这些储备公司的影响被成倍放大。股价不仅跟随比特币下跌,更是断崖式崩盘,纸上财富的蒸发速度是底层资产跌幅的两倍多。Strategy从近期高点下跌近35%,Metaplanet暴跌超50%,抹去了夏季大部分投机性涨幅。

170亿美元的昂贵教训

对后期入场的散户而言,这次回撤不仅是痛苦,更是毁灭性的。10X研究估算,自8月以来,专注数字资产储备股票的散户投资组合累计损失约17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未对冲的个人投资者群体。

这里存在某种讽刺:比特币本被设计为自我主权资产,旨在摆脱金融中介的桎梏。但随着机构化进程,散户投资者又回到了熟悉的境地——通过上市公司股票间接持有他人包装版的比特币。

华丽叙事下的风险本质

这些代理产品被包裹着"企业信念"的光鲜叙事,辅以魅力CEO和开源品牌形象。实际上,它们只是利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对比特币进行的杠杆化操作——在流动性收紧环境中成了危险赌注。

当来自华盛顿和北京的宏观逆风引发最新一轮去杠杆化时,这些代理交易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度瓦解,重创了那些自以为找到更聪明持币方式的投资者。

便利的代价

数据不会带来安慰,但对于观察比特币在创新与狂热间周期性舞蹈的人,这个教训显而易见:加密资产越接近传统市场,就越会继承其扭曲特性。通过商业化信仰的公司来持有理念可能很方便甚至刺激,但便利有其代价。

正如10X研究直言,数字资产的股权包装不能替代资产本身。在比特币故事的这一章节中,这种差异已让散户投资者付出170亿美元的代价,这足以让人记起去中心化理念最初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