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pump.fun的绝地反击:黑暗时刻后的天才交易策略》 《惊心动魄!pump.fun用直播幻象演绎交易奇迹》 《从低谷到巅峰:pump.fun华丽逆袭的操盘策略解密》

2025-09-19 16:37:01
收藏

Pump.fun的逆袭之路:从质疑到重登王座

Pump.fun推出动态费用模型显著提升了创作者收益,吸引更多参与者加入,并通过扶持小市值模因币项目的激励机制强化了生态体系。直播功能的推出更推动其日收入和用户活跃度大幅增长,使其超越竞争对手重获市场领导地位。


争议中的转型

尽管增长强劲,但直播驱动的内容金融化模式引发了可持续性和信任担忧——创作者和观众仍主要受短期利益驱动。Pump.fun已从备受质疑的模因币平台蜕变为"社交娱乐中心",凭借动态费用和直播功能重登榜首,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内容金融化的争论。

Pump.fun匿名联合创始人Noah近期受访时表示:"我们本质上是个社交产品。从未想过成为模因币平台,而是要让所有内容都可交易。"两个月前平台以40亿美元估值发币时,市场普遍认为这将成为模因时代的标志,仅少数投资者相信它能重生。发币后PUMP价格暴跌至20亿美元低点,随着收入下滑、毕业币率被LetsBonk超越,加上代币回购计划被质疑为操纵手段,Pump.fun一度被舆论判了"死刑"。

但两个月后情况戏剧性逆转:PUMP先后登陆Upbit和币安,市值突破80亿美元,彻底甩开质疑者。抛开精妙的操盘策略和适时的"愿景传播",Pump.fun的基本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直播币"热潮是昙花一现吗?"超级社交应用"的概念能成为新护城河,还是仅为短期提振估值的空洞叙事?


绝地反击:黑暗七月与八月逆袭

七月或是Pump.fun年度至暗时刻,不仅体现在舆论普遍唱衰和代币价格下跌,多项数据也跌至谷底。据Dune数据显示,七月平台每日创建代币不足1万枚,周毕业率暴跌至0.58%的历史新低。8月2日单日收入跌至251,788美元,创2024年5月以来最低记录。PUMP价格在七月底跌至0.0022美元低点,40亿美元估值腰斩至20亿。

LetsBonk在竞争中快速崛起,七月在平台用户活跃度和代币交易量方面均超越Pump.fun,成为头号模因发行平台。

就当市场认为Pump.fun难以翻身时,八月它上演了绝地反击。8月5日起平台代币创建和交易量突然飙升,代币毕业率也开始回升。虽然不及2025年1月的颠覆期水平,但链上地址活跃度已恢复至七月份发币前水平,平台也快速夺回模因发行平台头把交椅。


操盘疑云

为何Pump.fun平台表现突然改善?8月2日其日收入刚创五月以来新低,两天后数据突变显得"突兀"。关于LetsBonk份额下降,Solayer核心开发者归因于CPMM升级导致机器人瘫痪,但这一说法站不住脚——LetsBonk升级发生在八月底,而Pump.fun八月初就已重夺领先。

或许由于Pump.fun曾是PVP和欺诈温床,加上创始人品行争议,其任何行动都易引发信任危机。7月中旬启动的代币回购计划就因市场担忧回购代币的真实去向、以及取消"100%日收入回购"承诺而未产生积极效果。8月5日Pump.fun推出收入仪表盘实时追踪日收入和PUMP购买情况,巧合的是平台活跃度和手续费收入随即反弹。由于回购依赖持续的手续费收入,而手续费又依赖平台模因币的高交易量,市场开始猜测团队通过虚假交易制造繁荣假象。

但结果论而言,无论刻意营造的假象还是完美巧合,Pump.fun重登模因发行平台榜首和亮眼回购数据,使其在币价和舆论层面重获高地。


动态费用模型:项目基本面的创新

Pump.fun不合理的创作者收益分成机制曾受社区诟病,众多竞争对手也试图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来与其竞争。五月时平台宣布将PumpSwap交易费的0.05%分给代币创作者,但这远低于同期LetsBonk给创作者的1%交易费分成,因此未能吸引创作者。

直到九月推出动态费用模型,项目基本面才被认为真正改变。Project Ascend核心是按市值对代币创作者费用分级,市值越高创作者费率百分比越低。这意味着许多新发行低市值代币的创作者将获得极高回报——在"预绑定阶段"创作者可获得交易量0.3%的费用分成,随着代币市值增长逐渐降至0.05%。

创作者费用模型的更新也为后续直播代币崛起铺平道路。对任何内容/娱乐平台而言,持续输出的创作者是其关键护城河之一。创作者本质是逐利的,要吸引和留住他们,平台必须设计具有竞争力的收益分成机制。

这种直白逻辑确实推动Pump.fun显著增长。自9月3日起平台每日向创作者分发数百万美元收入,随着"新增创作者收益➡️更多创作者加入➡️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者收益"的飞轮效应,平台甚至在9月15日创下400万美元的单日收入记录。联合创始人Alon表示平台平均同时在线直播数已超越Rumble,接近Twitch约1%的市场份额,达到Kickstarter约10%的水平。

从行业数据看,9月15日Solana链发币平台市场份额排名中,pump.fun以90.6%位居第一,Letsbonk以5.18%位列第二,Believe以1.66%排名第三。


培育微网红策略

直播的爆发式增长让Solana联合创始人Toly感叹Pump.fun有望成为全球性直播平台。但Pump.fun没有重金直接签约Instagram或TikTok大V,而是选择培育微网红。为此平台花费约50万美元购置一批"主播入门套装",包含摄像头、显示器、键鼠等设备帮助新人开播。

新创作者收益机制确实降低了小网红和创作者的变现门槛,投资者认为Pump.fun"击败Facebook和TikTok"的愿景不再只是空谈。其基本叙事已成功从发币工具转变为具有现实创新的社交娱乐平台,重新定义了平台、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


直播狂潮的可持续性隐忧

随着费用模型更新和直播网络飞轮启动,Pump.fun成为最大受益者。其日手续费收入超越Hyperliquid,成为加密领域收入最高的应用,仅次于Tether、Circle等稳定币发行方。平台成功自救并逃脱与其他模因币发币平台内卷的泥潭。

但直播能否持续发展成Pump.fun的坚实护城河?本质上无论Pump.fun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直播只是吸引注意力和生成模因代币的不同方式,玩家仍为逐利而来。去年11月关闭直播功能整顿后,Pump.fun于2025年4月开始逐步重新开放,虽然引入更严格内容审核和规则,但平台PVP本质未变。

"我们想结合TikTok、Robinhood、Twitch和Pump.fun形成超级应用,让Z世代用户在此交易、创作和消费内容。"这是Pump.fun的疯狂愿景,但传统娱乐直播平台的用户是消费者,而Pump.fun直播的用户是投资者。


扭曲的激励机制

在传统平台观众主要为情感价值买单,但在Pump.fun上观众与创作者同样逐利。他们主要关心的不是内容是否有趣,而是能否制造话题拉抬币价。这种扭曲动机自然催生更扭曲行为——普通艺术家在Pump.fun直播创作无人问津,但进健身房偷帽子被打耳光的人,或泄露说唱歌手未发布歌曲的人肯定能吸引眼球。

真正的创作者被忽视,用反常行为博眼目的主播却获得大部分收益。在这种不健康平台模式下,Pump.fun不仅难以积累真正优质创作者,其他平台的创作者也不愿牺牲声誉迁移至此。

Pump.fun产品策略仍强调内容金融化,这种哲学不容忍观众"虚度光阴"。匿名联合创始人Noah在Delphi Digital播客中表示:"我其实已删除手机上所有社交媒体,因为不喜欢它们消耗能量。那些无尽滑动屏幕的人最糟糕——既然要浪费时间,为何不至少获得财务回报?"

这种论调就像指责看"低脂"视频的人不把时间用于学习。但正是这些"浪费生命"的人造就了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比在MemeCoin上赌输更难以理解的,或许是为何有人愿意不为财务回报而"打赏"主播。


难以突破的局限

若Pump.fun持续坚持这种产品逻辑,将永远无法超越传统社交娱乐平台,终究只是模因炒作的发币平台。互联网是人类的第二自我,社交娱乐平台是放纵自我的"乌托邦"。年轻玩家可能看几小时Pump.fun直播交易,睡前却会打开TikTok看喜爱的主播助眠。

观众为利而来,失利而去。直播网红只是吸引PvP注意力的噱头,与社区模因、AI代理和名人代币无本质区别。随着市场环境变化,PvP周期还会加速。据OKX Wallet数据,截至9月17日Pump.fun直播代币市值超百万美元的仅剩9个,而两天前还有39个。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