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社论] 稳定币vs存款代币…"信任机制"的本质差异

2025-07-20 18:26:12
收藏

数字货币时代正式来临

近期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正在加速推进"存款代币(Deposit Token)"的应用。这些银行表示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存款代币化,构建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然而市场反应冷淡——表面看是技术创新,本质上却源于对"信任机制"的根本分歧。

资产背书与信用背书的本质差异

稳定币以实际资产为支撑。泰达币(USDT)将其80-90%的储备资产配置为美国国债,USDC同样以现金、短期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作为抵押。对用户而言,持有稳定币不是相信银行的支付承诺,而是直接持有数字化后的"实体资产"。从结构上看,稳定币更接近数字化的无风险资产,即"代币化的美元国债"。

存款代币则截然不同。它只是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存款转化为代币,本质是银行债务的数字化。这意味着用户必须信任银行的支付能力、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能力。而银行持有的商业贷款、房地产资产、金融衍生品等,随时可能成为流动性和价值的潜在风险点。

市场选择的变迁

这种差异不只是技术规格的区别,更是信任机制的选择。用户更关注"以什么资产作为担保"而非"由谁发行"。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正在选择实物资产背书的代币,而非银行信用背书的产物。

观察韩国本土情况:在推进证券型代币(STO)的同时,基于存款的数字资产实验也在进行。主要商业银行正在构建基于私有区块链的内部结算网络和流动性管理系统,并通过监管沙盒开展测试。但多数项目局限于封闭网络,普通用户难以接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稳定币已在韩国投资者中普及。通过海外交易所或P2P平台进行泰达币转账和存储已司空见惯。尽管韩国监管尚未明确承认其合法性,市场已自发将这类资产视为"具备韩元功能的替代品"。

监管困境与结构风险

这种现象折射出"韩元稳定币"缺失导致的结构性风险。韩国至今未批准任何韩元抵押的稳定币发行,虽出于反洗钱和汇率投机考量,但也意味着国民缺乏合法使用数字化韩元的渠道。

韩国金融当局似乎更倾向"以银行为中心的存款代币模式",强调系统稳定性和制度内控,对韩元稳定币持谨慎态度。但客观而言,存款代币或许适合金融机构间流动性结算,作为全民可用的数字化韩元系统则力有不逮——它本质是服务银行内部系统的数字工具,而非用户导向的资产。

全球变革中的机遇

美国近期通过的《GENIUS法案》将非银行机构发行的稳定币纳入监管体系,为合规稳定币发展铺路。值得关注的是,泰达币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超全球多数国家,成为美元全球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韩国不能再错过这场结构性变革。

这场竞争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信任机制。而信任源于"资产担保"而非"发行主体"。韩国必须尽快启动韩元稳定币的实质性讨论。在监管框架内发行透明、可验证的韩元稳定币,不仅是保护投资者的需要,更是维护数字经济时代货币主权的战略选择。

如果说存款代币是优化银行流动性的工具,那么稳定币就是用户主导的新一代全球货币。若韩国继续犹豫不决,数字时代的货币信任或将与韩元渐行渐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