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正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花旗银行最新报告证实,稳定币正快速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该报告预测,到2030年这些代币流通量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如今人们已将其视为可靠的支付系统,而不仅是加密交易工具。
花旗对稳定币的三大预测情景
花旗银行设想了稳定币发展的三种情景:熊市、基准和牛市。在基准情景中,到2030年这些数字资产流通量将达1.9万亿美元;牛市情景下则可能突破4万亿美元,远超早期预测。这一增长源于2025年约2800亿美元的强劲发行量。
花旗通过三个核心需求渠道建立预测模型:加密原生活动(交易、DeFi等)、电商及数字企业的支付采用、以及美元锚定稳定币在离岸市场的旺盛需求。模型同时考虑了资金从银行体系向链上转移的情况,最终结果取决于采用速度、监管政策和发行方行为等因素。
报告强调,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将立即被取代。若基础设施和政策到位,稳定币可能成为全球主要金融通道。
2025年为何成为转折点?
花旗调高预测的关键在于2025年的爆发式增长:发行方推出新产品、机构密集公告、采用率加速。商户和企业开始测试稳定币支付及嵌入式金融方案。同时,美元流动性需求在弱势货币国家显著上升——对许多人而言,这是持有数字美元最便捷的方式。专家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
1)流通速度决定市场规模
发行量仅是冰山一角。流通速度(反映用户规模)才是核心指标:发行量×流速=总交易量。在50倍流速下,1.9万亿美元基准情景可支撑2030年100万亿美元年交易量;4万亿美元牛市情景则对应近200万亿美元。
如此高的流通性源于其可编程特性和7×24小时运作。同一枚代币每日可完成数十次支付、交易或微支付,堪称永不停机的数字现金。但花旗警示,这需要低摩擦环境:快速发行、高效通道、最低费用和广泛适用性。当赎回流程耗时数日或KYC繁琐时,流速将骤降——若流速降至10倍,交易规模将大幅缩水。真正的经济影响力取决于流畅高效的基础设施。
2)共生格局:稳定币不会独行
花旗认为这些数字资产不会完全取代货币,而是与银行代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形成共生:稳定币是市场交易、支付和Web3领域的最佳选择;银行代币依托监管保障服务于企业资金管理和结算;CBDC助力政府支付管控但跨境功能受限。
花旗预测到2030年,银行代币交易量可能超越稳定币,但后者仍主导全球可编程场景。未来将是多元数字货币各司其职,互操作性成为关键。
监管与基础设施缺一不可
无论需求多大,缺乏规则和通道都无法实现规模扩张。花旗指出采用率取决于:
1)三大监管重点
发行标准:严格的准备金规则和审计制度
KYC/AML:跨国界、跨交易所的合规框架
跨境协调:避免全球使用碎片化
香港的稳定币牌照制度被视为优秀范例,前瞻性监管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2)基础设施瓶颈
出入金通道:高效的铸造与赎回路径
互操作性:跨账本结算的通信标准与桥梁
托管:准备金持有与投资的规范要求
平衡至关重要:严苛规则导致用户流失,宽松政策引发混乱。花旗主张建立风险意识强、增强信任且不妨碍创新的监管框架。
3)新兴市场的变革潜力
稳定币的最大影响或在新兴市场,这些地区饱受跨境支付繁琐和高成本困扰。关键应用场景包括:中小企业支付(规避漫长结算期与高额汇兑费用)、侨汇(实现即时低成本跨境转账)、商户结算(即时到账解决现金流问题)。
但障碍依然存在:缺乏受监管的出入金渠道、汇率波动和本地监管限制。尽管如此,其对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现金流和侨汇成本的改善潜力巨大。花旗建议新兴市场监管机构支持本地通道建设、试点监管沙盒,并投资数字身份系统以简化准入流程。
未来观察重点
花旗提示关注以下关键信号:2030年能否实现1.9-4万亿美元发行量?能否达到50倍流速支撑百万亿级年流量?各国是否建立透明平衡的监管体系?出入金通道和互操作性是否完善?
潜在赢家包括:高摩擦市场(新兴经济体)、平台整合稳定币的企业、以及精通托管、合规与信任建设的机构。
结语
作为数字货币的基石,花旗预测2030年稳定币将在支付、金融和贸易领域创造4万亿美元价值。尽管前路挑战犹存,其影响力将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