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行业的公关应秉持透明与诚信原则
初创企业聘请公关公司本为扩大声量、建立投资者信任,并通过权威媒体触达受众。然而这个行业充斥着空有曝光承诺却毫无责任担当的机构。失败的公关公司利用模糊合同、夸大宣传和完全缺乏透明度的操作,同时损害客户和媒体方的利益。
Chainwire的典型案例
某媒体平台与Chainwire的直接合作经历,清晰揭示了这一问题。Chainwire是一家由以色列人Nadav Dakner创立的公关分发公司,宣称能在包括该媒体在内的顶级平台提供优质新闻稿分发服务。但现实却是一连串未付款项、失联合作伙伴和逃避责任的借口。
该媒体的实际经历证明:在完成18篇新闻稿发布后,Chainwire分文未付。面对质询,Dakner竟将18次正式合作轻描淡写称为"测试"后便消失无踪。一次发布或可称为测试,但18次完整 campaign?这分明是剥削。
虚假承诺的运作模式
Chainwire自我标榜为高端公关分发平台,承诺将客户新闻稿发布至顶级媒体。表面看,这似乎是寻求公信力的加密项目的理想解决方案。但实际运作却截然不同。
该媒体团队通过Chainwire成功发布18篇新闻稿,内容创作、发布和传播均已完成,活动产生实际传播价值和可见度。然而后台数据清晰显示:所有订单累计收款0欧元。
推诿、搪塞与失联
面对质询时,创始人将18次正式合作称为"测试"的借口完全站不住脚。随后Chainwire更彻底切断沟通渠道,这种行径已超出不专业范畴,构成系统性剥削。这种模式消耗媒体资源与信任,而客户却在不知情中持续为骗局买单。
新陷阱:FinanceWire
更令人警惕的是,该创始人正在筹建名为FinanceWire的新平台。表面看是面向更广泛金融领域的公关服务,但鉴于Chainwire的前科,新项目应被视为重大风险信号。当创始人已有欺诈前科时,没有任何保证能防止历史重演。
行业深层问题
Chainwire现象折射出加密行业公关服务的系统性弊病:过度承诺顶级媒体资源、实际交付大打折扣、将责任转嫁给媒体方、问责时彻底失联。这种缺乏透明度的恶性循环,使得创业公司为信誉买单,媒体提供真实服务,而公关公司从中渔利后毁坏桥梁。
对行业信誉的连锁损害
加密货币行业本就面临欺诈指控的艰难抗争。每一起 shady公关交易都在损害合法项目的公信力。当Chainwire这类公司欺诈媒体时,破坏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诚信基础——而信任正是公关行业的立身之本。
各方应对建议
创业公司:聘用公关公司前务必核实其合作媒体资质的实质性证明,勿轻信"保证发布"承诺。
媒体机构:拒绝接受预付款/第三方担保的大规模新闻稿分发合作,保护自身时间与资源。
监管机构:亟需审查那些以行业守门人自居却两头剥削的公关服务。
为何必须远离Chainwire?
这次合作经历堪称警示录:18次完整交付换来零报酬,荒谬的借口,虚伪的沟通,最终以沉默应对。在Nadav Dakner领导下的Chainwire,已成为教科书级的公关公司反面案例——剥削媒体、欺骗客户。在未证明其整改诚意前,应将其视为骗局运营。
加密行业需要比光鲜网站和虚假承诺更优质的公关服务。在行业问责机制完善前,保持警惕是最好的防御。至于Chainwire,最简单的应对方式就是: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