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美联储降息会引发比特币新一轮上涨吗?

2025-10-30 16:49:52
收藏

美联储最新降息25个基点重燃市场情绪转向预期

对于依赖流动性和低收益环境的宏观敏感资产比特币而言,这一决策可能标志着新上涨周期的早期阶段——但图表讲述的故事更为复杂。

美联储决策后究竟改变了什么?

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75%-4%区间,这是连续第二个月降息。此举标志着政策重心从抗击通胀转向支持就业。央行同时宣布自12月1日起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实质上暂停了量化紧缩进程。

这对比特币等风险资产影响重大。历史数据显示,2019-2020年及2023年美联储每次转向宽松政策,都会为市场注入新流动性。收益率下降会削弱债券吸引力,推动资金流向科技股和加密货币等高风险资产。但本次美联储面临两难困境:通胀仍高于目标值,经济数据释放矛盾信号。

比特币价格预测:技术面如何反应?

比特币价格从112,500美元区域回落后,目前交投于110,200美元附近。日线平均K线图显示,价格正徘徊在布林带中轨下方,上轨115,700美元附近存在明显阻力。

20日简单移动平均线(SMA)位于110,900美元附近,形成枢轴区域。近期蜡烛图显示市场犹豫不决,反映交易者正在等待美联储决议后的明确方向。根据10月高点至局部低点绘制的斐波那契回撤位显示,0.236(约111,300美元)构成关键阻力,0.382(108,700美元)至0.5(107,000美元)区间形成支撑集群。

这意味着比特币短期动能取决于多头能否收复并站稳111,500美元上方。有效突破该水平可能推动价格测试115,000-117,000区间,反之若受阻则可能回落至106,000美元附近的布林带下轨。

宏观转向是否利好比特币?

理论上确实如此。降息和停止缩表通常能提升流动性并降低杠杆成本,这两者都是加密货币上涨的关键要素。美联储决策也暗示对劳动力市场的担忧,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可能将宽松货币政策维持至2026年初。

这种背景在历史上与比特币上涨周期吻合。2019-2020年美联储政策转向后,比特币曾开启爆发性牛市至65,000美元。但本次不同之处在于持续的通胀压力,以及特朗普政府新政带来的财政不确定性。关税政策持续推高消费价格,限制了美联储的政策空间。若实际利率保持高位或投资者担忧政策再度收紧,这种矛盾可能压制比特币上涨空间。

技术指标传递什么信号?

布林带在经历一段收缩后开始再度扩张,这是波动率上升的早期信号。下轨在106,000美元附近走平,表明支撑位可能趋于稳定。同时平均K线由深红色转为小实体蜡烛,显示卖压正在减弱但尚未逆转。

若比特币能守住110,000美元心理关口和0.382斐波那契枢轴位,则有望反弹至115,000美元。反之若跌破107,000美元,可能引发新一轮下跌至102,000美元(下一重要斐波那契0.786位)。

交易者须知要点

核心矛盾在于:美联储降息改变了流动性预期,但比特币技术面尚未发出明确"上涨"信号。交易者需关注:

  • 日线收盘能否站稳111,500美元确认看涨延续
  • 阳线成交量放大作为信心恢复信号
  • 106,000美元附近布林带下轨的生死线支撑

若满足上述条件,比特币可能在11月开启120,000美元的修复行情。但若宏观数据(尤其是通胀)意外走强,市场可能质疑美联储决心,推高收益率并抽离加密市场流动性。

比特币价格预测:蓄势待发而非即刻点燃

美联储政策转向是潜在催化剂而非确定性保障。BTC价格走势将取决于交易者是否相信美联储能在不重燃通胀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软着陆。

当前比特币结构显示在实质性上涨前需要整固。短期反弹至115,000美元存在可能,但持续动能需要明确的宏观支撑——可能是再次降息或更强劲的宽松周期确认。

简言之,火花已经存在。能否形成燎原之势,取决于流动性重返风险市场的速度,以及比特币能否强势收复失地的技术表现。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