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Bitwise:短短3个月内就出现了48个新的比特币国库券

2025-10-15 17:29:44
收藏

你注意到了吗?最近加密圈的动向相当火热——短短三个月里,就出现了多达48个新的比特币国库券。BTC Markets 的分析师雷切尔·卢卡斯(Rachael Lucas)指出,这背后透露出一个明显信号:那些大玩家正在大手笔加仓,比特币正被不断囤积。这种趋势意味着市场里有实力派在悄悄布局,似乎在为下一波行情下注。

一位分析师表示,7 月至 9 月期间,持有比特币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 38%,这表明“大型企业正在加倍押注比特币,而不是退出”。

加密资产管理公司 Bitwise 在其第三季度企业比特币采用报告中引用了 BitcoinTreasuries.NET 的数据,指出目前有 172 家公司持有比特币,本季度有 48 家新公司进入数字资产财务领域。

Bitwise 首席执行官 Hunter Horsley 周二在 X 帖子中表示 ,这些数字“绝对引人注目”,表明“人们想要拥有比特币。公司也一样。”

Bitwise 的报告还发现,所有公司的总持有量已升至 1170 亿美元,环比增长超过 28%。持有的比特币总数也已超过 100 万,占总供应量的 4.87%。

Bitwise 的报告显示,企业对比特币的采用率保持稳定。资料来源: Bitwise

大型企业仍然想要 BTC

澳大利亚加密货币交易所 BTC Markets 的分析师雷切尔·卢卡斯 (Rachael Lucas) 在接受 Cointelegraph 采访时表示,不断增长的增持表明“大型参与者正在加倍下注,而不是撤退”。

迄今为止,最大的比特币资金管理公司是迈克尔·塞勒的 Strategy,其最近一次买入是在 10 月 6 日;目前持有 640,250 枚比特币。与此同时,加密货币矿商 MARA Holdings 位居第二,持有 53,250 枚比特币,其持股量在周一有所增加 。

策略在比特币持有公司中遥遥领先。资料来源: BitcoinTreasuries.NET

卢卡斯补充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甚至主权国家的介入,我们预计这种势头将会持续下去,特别是随着监管透明度的提高和支持机构采用加密货币的基础设施的成熟。”

与此同时,卢卡斯认为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机构采用正在加深”,因为“他们不仅仅是追求短期收益,他们正在将数字资产作为财务战略的一部分做出长期决策。”

“此次参与有助于使加密货币合法化成为主流资产类别,并为从比特币支持的贷款到新的衍生品市场的更广泛的金融创新奠定基础。”

供应正在被吸收,那么牛市何时到来?

尽管比特币的积累稳步增加,但其价格近期一直波动较大 。卢卡斯表示,企业通常通过场外交易购买比特币 ,这是一种“更安静的积累方式,可以避免滑点和波动”,但这也意味着它们不会立即影响现货市场价格。

不过,她也表示,虽然机构投资者正在买入,但其他因素有时也会发挥作用,导致“大幅回调”,例如长期持有者获利了结、衍生品活动增加以及宏观经济冲击,例如最近的中美贸易紧张局势 。

与此同时,区块链投资公司 MHC Digital Group 的市场主管 Edward Carroll 告诉 Cointelegraph,尽管比特币储备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机构兴趣激增”可能会导致供需失衡,“这将对中长期价格走势产生坚定的上行压力。”

因此,卡罗尔认为,未来几年对比特币的需求将“有序且不断增长”,并且他预计,随着机构需求的回升,比特币将“与风险/情绪脱钩”。

据 Bitbo 称 ,矿工平均每天产出约 900 枚比特币。金融服务公司 River 9 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发现,到 2025 年,企业平均每天将收购 1755 枚比特币。

加密货币日趋成熟

除了企业加密货币购买之外, 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也在兴起,卢卡斯表示,这为更多传统投资者通过熟悉的、受监管的工具接触数字资产打开了大门,标志着“重大转变和迈向主流采用的重要一步”。

上周,美国现货比特币 ETF 延续了“十月上涨”的强劲表现,周流入量达 27.1 亿美元。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日趋成熟的市场。加密货币正在从一个投机游乐场演变成一个拥有机构级参与的合法资产类别。”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