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稳定币的初衷,我们是否已遗忘?| 观点

2025-07-19 18:00:40
收藏

观点声明

本文所表达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与发布平台无关。

稳定币的主流化浪潮

稳定币正毋庸置疑地进入主流视野。Visa和万事达相继推出稳定币关联卡,Stripe通过收购Bridgeshow彰显其推动稳定币线上支付便捷化的决心。加之Circle筹备11.5亿美元IPO以及美国监管框架日趋明朗,2025年俨然将成为稳定币的爆发之年。

繁荣背后的隐忧

但当前发展是否正在偏离稳定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许多举措更像是给传统金融工具贴上稳定币标签。近期动态更多体现企业维持市场相关性的努力,而非真正惠及终端消费者。

以稳定币关联卡为例:普通消费者在超市使用泰达币(USDT)与美元支付并无实质差异——资金同样以电子形式从账户扣除,且使用者仍需具备银行账户和良好信用记录。这种模式实质是维护现状,若仅将稳定币定位于企业和加密原生用户工具,我们将错失其真正价值。

稳定币≠传统金融

稳定币与区块链技术带来了重新审视支付金融体系痛点的历史机遇。全球目前有14亿无银行账户人群,其中非洲57%居民没有任何形式银行账户(包括移动货币账户)。即便在美国,2024年仍有6%成年人处于"无银行服务"状态。

现有稳定币支付卡、电商集成或华尔街投资行为都无助于改善这一现状。但稳定币的本质设计恰是为无银行账户者提供金融服务入口。正如行业报告指出:"任何拥有智能手机和网络连接的人,无需传统银行账户即可实现价值存储、资金转移和接入全球金融网络。"

美国2024年数据显示:使用加密货币进行金融交易的无银行账户成年人比例达5%,较上年增长1%,是银行账户持有者使用加密货币支付比例的两倍多。这预示着稳定币应用的真正增长方向。

超越支付卡的创新

在具备点对点支付技术的今天,我们不应局限于卡片支付范式。部分新兴市场已出现突破性实践:例如MiniPay等钱包应用支持用户使用稳定币支付账单、跨境汇款甚至订阅音乐服务,完全绕开传统金融体系。

2025年第一季度,MiniPay生态应用周均展示量超5000万次,周均启动量达500万次,日活用户数十万,需求端信号显著。这些应用多由亲历金融痛点的开发者创建,使稳定币直接解决现实问题。

类似地,Strike等企业正运用稳定币改造拉丁美洲等地的汇款市场,提供比传统系统更快捷、低成本的替代方案。这些最初服务传统金融覆盖不足人群的解决方案,最终可能演变为全民适用的旅行钱包——游客无需货币兑换即可用稳定币购买当地服务。

坚守加密核心价值

稳定币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点。我们不应仅关注如何将其嵌入现有支付轨道,而应聚焦如何实现加密技术的核心承诺:服务被传统金融体系忽视的人群。这意味着要打造无障碍的稳定币应用方案,让全球金融服务不足者都能便捷使用。

我们完全有可能颠覆传统支付思维,建立普惠全球的持久解决方案——无论用户身处何地或银行账户状态如何。关键在于始终聚焦终极目标,而非仅关注过程演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