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黑客时代是否已降临比特币?
比特币建立在这样一个原则上:只要资金由私钥保护,就只有持有者才能动用。但如果这个前提不再成立呢?
据称华尔街前交易员乔希·曼德尔在社交媒体X(原帖现已删除)上爆料,量子计算机正被用于从长期休眠的钱包中窃取比特币——尤其是那些被认为主人已不活跃或去世的钱包。
核心指控
曼德尔宣称,某"大型机构"找到了不通过公开市场直接提取这些钱包中比特币的方法,区块链分析成为唯一的检测手段。若属实,这将彻底动摇比特币安全与所有权模型的根基。
关键疑点
- 目标钱包:长期休眠账户,通常被认定已废弃或属于已故持有者
- 场外积累:提取代币时不会引发价格波动或大额卖单
- 技术飞跃:暗示量子技术已能突破比特币的加密防御
值得注意的是,曼德尔未提供实质性证据。其核心论点是该场景在技术上可行——甚至可能正在发生——但这一说法尚未被验证。
技术可行性分析
比特币采用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中的secp256k1曲线。理论上,量子计算机通过肖尔算法能指数级加速破解公钥对应的私钥,但当前技术存在三大壁垒:
现实障碍
1. 量子比特稳定性:构建容错逻辑量子比特需要海量物理量子比特
2. 规模需求:估算显示破解单个密钥需数十万(甚至百万)级物理量子比特
3. 操作精度:当前量子芯片误差率虽创新低(如谷歌105量子比特芯片误差仅0.000015%),但距完全容错仍有差距
学界普遍认为,至少还需十年才可能诞生能破解ECDSA的量子计算机。
行业反应与链上证据
比特币社区迅速提出质疑:
- 热点资本创始人直言:"目前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为零"
- 比特币政策研究院专家指出该理论"缺乏证据支撑"
链上数据解析
1. 休眠钱包激活:部分远古地址(如14年未动的8万BTC)转移被证实为向SegWit等新型地址格式的主动迁移
2. 异常签名缺失:未发现与量子破解特征相符的交易模式
3. 遗留漏洞:约20%-30%比特币仍存储于暴露公钥的旧格式地址,但尚无被利用证据
风险展望
虽然量子威胁终将显现,但当前数据显示:
- 钱包异动多为正常操作(继承转移/安全升级)
- 需要警惕的预警信号(如公钥暴露后的闪电转账)尚未出现
专家建议将其视为需要防范的未来挑战,而非当下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