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Kadena公链关停:这家'摩根大通系'区块链为何走向终结?"

2025-10-27 17:59:12
收藏

从摩根大通"宠儿"到黯然退场:Kadena崩盘全景分析

曾高举"企业级PoW智能合约平台"大旗、由前摩根大通区块链团队成员创立的Kadena,近日宣布停止运营。其原生代币KDA日内暴跌超60%,生态发展几近停滞。从近40亿美元的"明星公链"到今日的退场声明,Kadena不仅是项目失败的典型案例,更折射出加密基础设施层的系统性风险与转折点。本文全景解析其陨落过程、核心原因与行业启示。


事件回顾:关停声明、事实与市场震荡

2025年10月21日,Kadena官方账号宣布:"组织已无法继续运营,将立即终止所有业务活动及主动维护工作"。同时表示,在技术网络层面,区块链仍可由矿工维持运行,但公司主导的生态支持与运营将终结。

公告发布后,KDA数小时内暴跌超60%,跌至约0.06-0.11美元区间。多家交易所暂停交易或宣布下架。剧烈跌幅迅速将技术性挫折转化为市场恐慌。

社区反应两极分化:部分持有者感到措手不及,质疑团队透明度;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基础设施过度建设"后必然的收缩信号。


Kadena失败的核心原因

我们认为,Kadena的溃败绝非简单的"市场环境不佳",而是战略错配、技术-市场时滞、生态运营滞后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核心要点如下:


1. 缺乏明确的产品-市场契合度(PMF)

a) 技术强但产品弱

早期团队凭借华尔街血统与高性能并行设计(Chainweb)吸引眼球。理论上Chainweb的多链并行支持无限横向扩展,配合Pact语言被誉为次世代高性能L1。但问题在于:这些创新未能转化为用户端需求。

最有力证据:持续低迷的TVL

据DeFiLlama数据,即便巅峰时期,Kadena的TVL也仅维持在数百万美元低位——排名跌出主流公链之列。活跃度与交易量始终未能形成正向飞轮。

b) 缺少杀手级应用

纵观DEX、钱包、NFT平台、借贷等赛道,Kadena的dApp多为完成度低或参与度不足的尝试。相比之下,Solana有Jupiter和Phantom;Avalanche有Trader Joe和BENQI。Kadena始终缺乏破圈应用。

c) 开发者生态薄弱

尽管Pact语言强调安全性与形式化验证,但学习曲线陡峭且工具链薄弱。而EVM标准与语言(Solidity/Move等)成熟且迁移摩擦力低。Kadena开发者数量始终未突破自维持阈值。最终导致链技术超前但生态失语。缺乏PMF,创新无法产生粘性——资金与社区自然流失。

2. 行业转向过快——战略遭遇边缘化

a) 押错周期节奏

2019-2021年叙事围绕"L1性能竞赛",2022年起故事突变——模块化、rollup和DA层成为主角。Kadena的核心卖点"高吞吐L1"失去吸引力。

b) Rollup侵蚀"高性能基础层"稀缺性

以太坊通过rollup实现扩展且不牺牲去中心化。Arbitrum、Optimism、Base、zkSync等快速崛起,挤压了独立高性能L1的生存空间。Kadena的差异化卖点——并行吞吐量,成为过时叙事的注脚。

c) 资本轮动至"以太坊结算+模块化"

2022年后,80%以上的新项目选择部署在以太坊或其L2。开发者、资金、用户流向rollup与EVM兼容链,而非另起炉灶的L1架构。

d) 错失生态顺风

Kadena的时机尴尬:早于DeFi Summer的爆发,晚于EVM的标准化。既未赶上早期红利,又无法接入现有流动性网络,沦为"技术孤岛"。

简言之,问题不在技术过时而在战略滞后。当市场共识聚焦"以太坊中心化结算+跨链桥+模块化rollup"时,Kadena仍在讲述"并行链扩展"的老故事。


3. 资金与运营不足——抗冲击能力薄弱

资金是L1竞争的命脉。公开数据显示Kadena融资约1500万美元——相比Solana(约3亿美元)、Aptos(3.5亿美元)、Sui(3亿美元)微不足道。差距直接引发三个问题:

a) 生态激励乏力

竞品通过巨额资助吸引开发者/用户(Aptos Launch激励、Avalanche Rush计划)。Kadena无力匹配资金强度。

b) 市场推广断档

经历2021年交易所驱动的短暂曝光(如MEXC、KuCoin)后,品牌声量迅速衰减。缺乏持续预算,生态逐渐枯萎。

b) 社区维护薄弱

到2024年,团队以"市场环境"为由停止生态支持——实质是缺乏现金流或用户增长以穿越熊市。矿工或可维持出块,但失去治理资金、生态驱动力与新开发者管道,网络注定空转——运行着,却不再创造价值。

4. 缺乏垂直聚焦——定位"全能"却无护城河

另一结构性问题:Kadena试图成为通用型高性能链,却缺乏尖锐的垂直领域。

成功的L1通常有清晰的"应用发源地":

Solana → 高速交易+GameFi(DeFi+NFT)

Avalanche → 衍生品+子网

Polygon → 以太坊侧链+企业合作

Flow → NFT+品牌IP

Kadena的定位模糊——支付、合约、DeFi、"企业级"多头并进。结果:处处涉猎,处处无壁垒。更糟的是,"高性能共识"抬高复杂度:

Chainweb多链结构使跨链调用繁琐;

Pact语言安全但非兼容;

钱包与跨链UX体验大幅落后。

UX摩擦扼杀散户采用;机构在不明朗的监管与用例前踌躇。最终:技术孤岛+市场真空。

5. 叙事引擎疲软与社区飞轮断裂

在Web3中,叙事点燃流量与资本。从DeFi Summer到GameFi、模块化、AI+加密,每轮成功浪潮都搭载强力故事。Kadena的叙事始终模糊。

a) 缺乏叙事进化

团队未将"高性能链"重构为"DeFi支柱"或"AI数据基础层"等新故事。当竞争对手更新故事线时,Kadena仍困在技术说明文档中——不利于吸引新资金。

b) 社区飞轮崩解

缺乏活跃DAO或激励驱动的社区。代币持有者鲜有治理权或持续奖励,社区活跃度坍塌。在叙事驱动的市场,技术领先不是护城河——共识与流动性才是。

后果与行业警示

Kadena的路径、失败与市场反应给出明确警示:

1)对投资者

无论技术多强,需紧盯用户增长、流动性及应用生态。L1正处于洗牌期——仅靠技术无法存活。许多链日活不足2000。持有项目时,关注清晰路线图、可持续代币经济学与市场份额路径。

2)对开发者/L1团队

选择垂直领域;勿贪图全覆盖。运营、生态建设、社区支持与资金储备是超越架构的护城河。当行业趋势转向(如rollup、ETH结算),需快速调整。

3)对市场结构

基础设施层正在收缩。未来属于模块化、应用专用链与细分领域——而非"一链通吃"。Kadena是"无垂直用户的过度扩张"典型。需将思维从"技术优先"转向"经济优先"——活跃用户、流通资本与生态增长决定生存。

结语:Kadena与L1迭代的命运

Kadena的陨落并非特例——它是L1竞争时代的缩影。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仅靠技术创新无法抵御叙事、生态与资本的周期力量。要避免重蹈覆辙,未来L1需三项核心能力:

生态战略敏捷性:快速适应新叙事与需求(AI、RWA、SocialFi等);

强力社区引擎:超越矿工,赋能用户参与治理与共建;

垂直部署:在特定领域构建闭环经济,而非模糊的"通用平台"。

Kadena的结局或许黯淡,但教训深刻:在加密世界,技术是入场券——生态共识才是永久通行证。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