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见神经元:先驱者的执着
从月球、太空、互联网、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到加密货币与人工智能,一个根本性问题浮现:人类还有什么新大陆可探索?答案当然不计其数。但最令人神往又恐惧的,莫过于大脑研究。当埃隆·马斯克与萨姆·奥尔特曼向神经接口领域投入巨资时,人机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这场融合竞赛的赌注,早已超越科幻范畴。
前沿动态速览
• 马斯克通过Neuralink植入脑芯片,试图实现AI与人类思维融合
• 奥尔特曼支持的Merge Labs专注于非侵入式神经接口研发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发EEG头戴设备AI协处理器,提升机器人辅助效率
• 专家警告:若思想接入技术被少数巨头垄断,或将引发滥用危机
从侵入式到柔性科技:多元技术路径
当Neuralink的植入式芯片占据头条时,其他研究团队正开辟着创伤更小却同样充满希望的道路。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发的AI"副驾驶"系统,通过增强传统脑电图头戴设备功能,已帮助瘫痪患者实现机械臂操控——这项任务在传统技术下需全程依赖外部协助。
由Bryan Johnson投资的Kernel公司则另辟蹊径,其目标并非制造炫目设备,而是构建未来的认知基础设施。核心思路在于批量捕捉神经信号,在AI与神经科学交叉领域建立预测模型。
狂热背后的冷思考
Subsense创始人泰蒂安娜·亚历山德罗娃指出:"私人资本确实能加速突破,但创业公司的速度压力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承诺,这会让科学界最珍贵的信任资本面临风险。"在技术野心与临床现实之间,脑科学领域仍布满未知雷区。
大脑征服战中的数据图谱
这场竞赛的数字与事实同样令人震撼:
• Neuralink已完成6.5亿美元E轮融资
• 受试者诺兰·阿博创下8.0 BPS的脑机接口控制世界纪录
• Merge Labs估值目标达8.5亿美元
• UCLA非侵入接口使患者6分钟内掌握机械臂操控
这些突破催生着严峻命题:谁将获得解读(或操控)思维的权利?在这项亲密技术中,伦理将占据何种位置?当技术尚未普及时,AI巨头间的竞争已在书写游戏规则。
尽管存在信号模糊、生物风险等技术瓶颈,发展趋势似乎不可逆转:科技正渗入大脑皮层,AI逐渐扎根于我们的突触连接中。当科技巨头争夺神经通路控制权时,去中心化科学领域也涌现出新势力,试图以更透明、协作、公平的方式重塑科研范式。或许下一场认知革命的星火,将来自主流之外的颠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