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本轮加密货币抛售源于杠杆清算而非机构撤离
摩根大通最新分析指出,近期比特币(BTC)和以太坊(ETH)的价格下跌主要源自加密市场内部的杠杆清算,而非机构投资者撤离。数据显示,现货ETF和CME期货市场仅吸收少量强制卖盘,而永续合约市场则出现大规模去杠杆化。
市场数据揭示去杠杆化本质
比特币价格在10月3日至17日期间从122,316美元下跌13.1%至106,329美元,同期永续合约未平仓头寸在10月10日从约700亿美元骤降至580亿美元。这120亿美元的降幅表明市场发生了强制平仓,而非有序减仓。
以太坊的去杠杆化程度更为显著。其永续合约未平仓头寸在10月10日从约280亿美元锐减至190-200亿美元区间,缩减幅度高达90-100亿美元。相对于市场规模,以太坊承受的杠杆清算压力比比特币更为剧烈。
现货ETF资金流动影响有限
尽管以太坊现货ETF在10月9日、10日、13日和16日累计出现6.689亿美元净流出(约为比特币ETF流出的9.5倍),但摩根大通强调,永续合约市场的去杠杆化才是两类资产价格波动的核心驱动力。
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以太坊未平仓合约下降约35%,比特币则下降17%。10月10日两种资产同步暴跌,正是加密交易平台集中清算杠杆头寸的结果。
永续合约市场的连锁反应机制
永续合约会放大价格波动,因为杠杆交易具有强制属性。当价格突破关键位时,保证金比率下降,交易所通过市价单清算保证金不足的头寸。这些订单冲击本就流动性不足的订单簿,引发连锁反应。
跨保证金制度进一步放大这种动态:随着资产价格下跌,按市价计算的抵押品价值缩水,迫使原本安全的账户跌破维持阈值,产生更多强制卖盘。
市场见底的参考信号
资金费率是最敏感的指标。在下跌过程中,永续合约通常会出现持续负费率,合约价格相对现货指数呈现折价。
真正的转折点需满足以下条件:资金费率回归零轴附近,永续合约折溢价收窄,且价格稳定主要依靠现货成交量回升,而非仅由合约活动推动。
未平仓合约量构成第二项关键指标。总未平仓量伴随抛售急剧下降,说明杠杆真正退出系统而非转为新空头。
建设性的市场重建往往缓慢且以现货为导向:价格企稳或维持基准水平,未平仓量温和回升,资金费率保持平稳,永续基差维持紧贴状态。
永续合约清算后的坚实底部通常呈现以下特征:负资金费率回归零值,永续折价消失,未平仓合约完成重置并逐步重建,期货曲线恢复轻度期货升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