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虚拟人物"色情内容或将入刑 韩国立法争议持续发酵
韩国国会近期提交的一项法案引发网络热议,该法案拟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或传播包含"虚拟人物"的色情内容行为进行刑事处罚。争议焦点在于:法律是否应规制"非真实存在但具有真实人物外观特征"的虚拟形象。
法案核心内容引争议
该修正案由共同民主党议员许英发起,拟修订《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新规明确:即使色情内容中的虚拟人物"可能被误认为真实存在",制作者与传播者仍将面临最高7年有期徒刑或5000万韩元罚款;持有或观看者则面临最高3年有期徒刑或3000万韩元罚款。现行法律仅针对真实人物色情内容进行处罚,此次修订显著扩大了规制范围。
民意呈现两极分化
尽管法案尚处于国会常任委员会审查前阶段,但已引发民众高度关注。截至9月26日的立法预告期间,共收到超1.7万条意见。反对者认为这涉嫌侵犯表达自由,且在法律适用层面存在滥用风险——当受害者难以特定化时扩大刑责,有违刑法体系基本原则。支持方则强调此类内容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特别是与虚拟形象外貌相似的真实人物可能遭受心理创伤。
专家观点针锋相对
首尔大学法学院教授朴相哲指出,现行《信息通信网法》中的淫秽物传播条款已足以实施规制,新增条款可能因"虚拟人物"定义模糊引发法律适用混乱。专注性犯罪案件的李恩义律师则反驳称,AI色情内容多基于真实人物图像数据生成(如深度伪造色情),若无明确规制将难以保护潜在受害者。
技术伦理挑战凸显
这场争论已超越色情内容规制本身,延伸至AI技术伦理与法律边界探讨。随着AI具备模拟真实人物创作内容的技术能力,其社会影响要求立法者建立更精细的监管框架。分析人士指出,虚拟现实与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将持续引发新技术与社会规范的碰撞。法律制度需主动应对技术变革,同时在表达自由与隐私保护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