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验尸报告难阻AI驱动的加密货币欺诈

2025-11-04 17:08:12
收藏

观点:加密货币行业面临AI驱动的欺诈新挑战

2025年,加密货币风险如洪水般汹涌。人工智能正在为诈骗活动注入涡轮动力——深度伪造推销、语音克隆、合成客服代理,这些已不再是边缘工具,而成为了前沿武器。去年,加密货币诈骗很可能创下历史新高。加密欺诈收入至少达到99亿美元,其中部分由生成式AI技术驱动。而仅2025年上半年,被盗金额就已超过21.7亿美元。个人钱包被盗案件现在占资金被盗事件的近23%。


行业应对措施的滞后性

然而,这个行业基本上仍在沿用陈旧的应对方案:审计、黑名单、赔偿承诺、用户意识培养以及事后报告。这些被动、迟缓的措施,完全无法应对以机器速度进化的威胁。

人工智能就像敲响的警钟,暴露出当前系统结构的脆弱性。除非我们从零散应对转向构建内在韧性,否则面临的不是价格崩盘,而是信任崩塌。


AI重塑欺诈战场

涉及深度伪造和合成身份的诈骗已从新奇新闻转变为主流手段。生成式AI被大规模用于制作诱饵、克隆语音并诱骗用户转账。最重要的转变不仅是规模扩大,更是欺骗的速度和个性化程度。攻击者现在几乎能即时复制可信环境或人物形象。

防御必须同步加速转向实时化——不应仅是附加功能,而要成为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已向金融机构发布深度伪造风险警示,表明系统性AI欺诈已引起监管关注。


被动安全使用户成为活靶子

加密货币安全长期依赖静态防御:审计、漏洞悬赏、代码审查和封禁名单。这些工具旨在发现代码漏洞,而非防范行为欺骗。虽然多数AI诈骗聚焦社会工程学,但AI工具也正被用于自动扫描数千份合约以寻找代码漏洞。

风险是双重的:技术层面和人为层面。当我们依赖封禁名单,攻击者只需创建新钱包或虚拟域名;当我们等待审计结果时,漏洞早已被利用;当我们将每起事件归为"用户失误",实则在回避系统设计缺陷的责任。

传统金融中,银行可拦截、撤销或冻结可疑交易。而在加密货币领域,签名的交易即为终局——这种不可逆性本是加密货币的皇冠,却成为瞬时欺诈时的致命弱点。


将防护植入交易逻辑底层

是时候从防御思维转向设计思维。我们需要能在损失发生前响应的交易系统。设想这样的钱包:实时检测异常行为,不仅标记可疑操作,还能在损害发生前干预——要求额外确认、暂缓交易或分析意图:是否转给已知对象?金额是否异常?地址是否有诈骗历史?

基础设施应支持情报共享网络。钱包服务、节点与安全提供商应交换行为信号、威胁地址信誉评分和异常指标。不能让攻击者在各平台间畅通无阻。同样,合约级欺诈检测框架应能扫描字节码,标记智能合约中的钓鱼、庞氏骗局或蜜罐行为。关键在于将这些能力融入用户工作流——整合进钱包、签名流程和交易验证层。


行业必须主动行动

如果等待监管机构定义反欺诈架构,最终只会束缚自身。监管机构正将算法监控纳入金融欺诈治理范围。若加密货币行业不主动建立系统性防护,监管将强制实施——很可能通过限制创新的僵化框架或中心化控制手段。这个行业要么引领自我进化,要么被动接受立法约束。


从防御到保障

我们的使命是重建信任。目标不是杜绝入侵,而是让不可逆损失变得难以容忍且极其罕见。需要"保险级"行为监控:具备备用检查、模式模糊测试、异常暂停逻辑和内置威胁情报共享的交易系统。钱包不应再是机械的签名工具,而要成为风险检测的主动参与者。

必须挑战教条:自我托管必要但不充分;安全工具必须设为默认而非可选;用户教育虽重要,系统设计才是决胜关键。下一个前沿不是速度或收益,而是防欺诈韧性。创新重点不应是结算速度,而是阻断恶意资金流的可靠性。

AI确实暴露了加密货币安全模型的弱点。但真正的威胁不是更聪明的骗术,而是我们拒绝进化。解决方案不是每个钱包都植入AI,而是构建让AI欺诈无利可图的系统。如果防御者保持被动,沉迷于事后分析并归咎用户,欺骗将永远领先防御。

加密货币无需在每场战斗中胜过AI,而应通过植入信任实现超越。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