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商业扩张引发质疑:从研究使命转向盈利主导
本周OpenAI接连宣布两项重大举措——将人工智能技术拓展至在线购物和短视频领域,此举引发批评声浪,舆论认为这标志着该机构正从研究理想转向商业主导。
即时购物功能引争议
周一,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宣布与Shopify、Etsy和Stripe建立合作,允许美国用户直接在ChatGPT对话中完成购物。这项"即时结账"功能使用户无需离开应用即可搜索商品、查看推荐并完成交易。
Sora2视频平台遭抨击
同日发布的Sora2视频生成模型则因其类似TikTok的垂直信息流设计引发更大争议。该平台允许用户生成10秒短视频,混编他人作品,并浏览AI生成的"推荐"内容流。
两项公告迅速招致来自技术专家、环保人士乃至长期支持者的广泛批评。评论指出,这些举措背离了OpenAI创建"安全且普惠"人工智能的初心,转向零售整合和病毒式娱乐内容生产。
行业性焦虑浮现
这种反应折射出公众对科技巨头战略转向的普遍忧虑。此前Meta推出的AI生成内容流被用户戏称为"垃圾内容制造机",同样因充斥合成媒体遭受批评。分析认为,AI公司正从突破性技术研发转向生产易变现但低价值内容,同时推高数字经济整体成本。
在商业领域,分析师将OpenAI与Shopify的合作视为超越订阅模式的创收尝试。但该集成引发了反垄断和透明度担忧——通过将购物嵌入对话界面,OpenAI可能对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产生过度影响。
"这使OpenAI成为零售守门人,"AI初创公司Hyperbolic Labs联合创始人金宇晨在社交平台指出,"当发现、推荐和支付都集中在单一AI系统内,其背后公司就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准入控制权。"
隐私与环保隐忧
隐私倡导者警告,搜索、对话与购物的结合将产生前所未有的行为数据,其存储和变现方式存疑。环保组织则批评大规模视频生成的高能耗问题,指出这类模型的训练运行会产生显著碳足迹。
尽管OpenAI表示Sora2平台将配备身份验证工具和版权退出机制以降低深度伪造风险,但观察家们仍视其为行业错误转向的象征:重金投入合成娱乐而非通用人工智能研究。
支持者认为新产品降低了先进工具的使用门槛,帮助小企业触达客户,让普通用户也能制作专业级内容。但反对者强调,这种商业化转型可能侵蚀公众信任。目前估值超1500亿美元的OpenAI最初作为非营利研究实验室成立,在奥尔特曼领导下已转向包括ChatGPT、企业软件和大型科技零售合作的消费品优先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