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比特币市场情绪趋冷,多头动能减弱

2025-11-12 19:49:45
收藏

比特币市场情绪降温 多头动能衰退

比特币艰难维持在10万美元上方,同时跌破365日均线——这一信号往往与看跌动能和流动性降温相关。虽然机构通过ETF保持兴趣,但资金流入停滞且波动性下降,反映出尽管对数字资产长期看好,但热情正在减退。社交话题从技术创新转向八卦绯闻,交易所聚焦安全风控,种种迹象表明市场进入观望期,耐心比投机更重要。

漫长夏季后的市场降温

摩根士丹利策略师丹尼·加林多近期将比特币描述为进入四年周期中的"秋季"阶段——这是投资者通常在下一轮下跌前获利了结的时期。他警告称,以价格持续下跌为特征的"冬季"阶段可能比多数人预期的更早到来。

这一警告与近期市场表现相符。比特币始终难以站稳10万美元心理关口——许多交易者既视其为里程碑也是阻力线。更重要的是,它已跌破365日均线,这个长期趋势指标历史上是区分多头与空头动能的分水岭。当BTC持续数周低于该均线时,市场通常会进入漫长修正期。

稳定币和ETF等主要流动性来源也出现停滞。ETF资金流入这个曾推动机构参与的关键引擎已降至近乎中性水平,稳定币发行量几乎没有净增长。简言之,曾经助推上涨的资金不再扩张。

野村证券预计美联储在12月将维持利率不变。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10月新闻发布会中意外强硬的表态,强化了宽松周期可能暂停的预期——此举可能压制包括比特币在内的风险资产需求。

多方观点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谨慎预期。摩根士丹利研究主管迈克尔·西普里斯指出,机构投资者仍将比特币视为抗通胀工具而非投机标的。美国现货比特币ETF管理资产超1370亿美元,以太坊ETF约220亿美元,主流资金进入加密市场从未如此便利。

从多头视角看,比特币在更长时间框架内仍保持结构性上升趋势。尽管动能减弱,但过去一个季度大部分时间都守在9万美元上方——许多分析师视其为定义当前宏观区间的"更高低点"。支持者认为只要通胀持续且法币波动存在,比特币的储值叙事长期仍将吸引资金。

但即便在乐观者中,信念也已减弱。ETF资金流入停滞,美元走强抑制热情。波动性——比特币的标志性特征——已压缩至数月低点。这些迹象表明,虽然长期信念仍在,但短期动能显然消退。

话题转向

若社交情绪反映市场心理,X平台(原推特)呈现了完整图景。

加密讨论的基调发生显著变化:从项目上线、代币经济模型解析和空投传言,转变为交易所八卦、职场纠纷和"业内人士"抱怨。这种转变对应着每个市场周期中熟悉的阶段——当热情让位于冷漠。

话题从"下一个风口是什么?"变成"谁说了什么?",标志着投机能量消散。当交易者无新故事可追,便开始互相议论。

连交易所都调整了宣传重点。从"新币上线!"、"高年化收益!"或"零费率交易",转为强调"快速充值"、"安全提现"和"监管透明"。这种从增长到信任的转变标志着明确的行为转向——行业焦点转向用户留存与稳定运营而非扩张。

空头倾斜信号

综合来看,种种信号表明市场正悄然转向看跌。比特币跌破365日均线在历史上多预示长达数月的修正,而未能收复该均线强化了谨慎情绪。流动性增长停滞、ETF资金流走平、社交活动萎缩。

这并不意味着加密寒冬完全到来,但确实表明牛市轻松上涨阶段已经结束。我们正处于过渡区——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波动收窄、成交量萎缩、信心减弱。这不是恐慌,而是疲惫。市场并非崩盘,而是在降温。

休整重启时机

在此环境下,最佳策略不是冒进而是调整。投资者应重新平衡组合,锁定利润并保持灵活性。将部分资金配置于稳定资产,能在下次趋势明确时自由进场。耐心不是被动,而是战略。

这个阶段提供了回顾过往周期、研究均线等长期指标、理解宏观因素如何影响加密流动性的机会。当下积累的经验将决定下一轮行情中的表现。

加林多的比喻依然适用:比特币的秋季已至,冬季可能紧随。但正如每个周期都会在再次繁荣前经历冷却,那些保持冷静、保存资本并在静默中持续学习的人,将在春天来临时率先行动。

免责声明:

本网站、超链接、相关应用程序、论坛、博客等媒体账户以及其他平台和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及平台用户。百亿财经对于网站及其内容不作任何类型的保证,网站所有区块链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内容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等其他领域的建议和依据。百亿财经用户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在本网站发布的任何内容均由其个人负责,与百亿财经无关。百亿财经不对任何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您需谨慎使用相关数据及内容,并自行承担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进行研究、审查、分析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